7月28日,是已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·布隆伯格的诞辰日,为纪念这位乙肝病毒发现者,2010年5月世卫组织决定以这一天定为“世界肝炎日”,目的是提高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。
世卫组织呼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,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威胁。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题是“消除肝炎不容等待”,传达了必须努力在2030年前消除肝炎这一公共卫生威胁的紧迫性。
全球,每30秒就有一人死于肝炎
在全球,每30秒钟就有一人死于肝炎相关疾病,即使在当前的新冠肺炎危机中也是如此。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,也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。肝炎病毒主要有五种类型,分别为甲型、乙型(HBV)、丙型(HCV)、丁型和戊型。
2020年世卫组织最新数据估计,全球有3.25亿人患有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。每年有90万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。抗病毒药物可使95%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。乙型和丙型肝炎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,每年有11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,合起来每年导致110万例死亡和300万新染病例。
在中国,慢性病毒性肝炎每年导致约38万人死亡,主要是由于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。在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背景下,病毒性肝炎每天依然夺走数千人的生命。
2019年12月,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& 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亚太地区肝病负担报告。该报告深度回顾了亚太11个国家和地区的肝病流行病学与病因学,系统性论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肝病负担。
亚太地区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。根据WHO 2015年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,全球肝病死亡人数的62.6%来自亚太地区(1,312,480/2,095,207)。其中,不同国家的肝病负担和主要病因均具有差异。在亚洲国家,死于肝病的人数占总死亡病例的中位百分比为3.9%。
2015年,急性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(n=108,276)占亚太地区肝病相关死亡总人数的8.2%。造成急性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急性乙型肝炎(59.6%)和急性戊型肝炎(32.1%),而急性甲型肝炎仅占6·3%。
根据2015年的一项系统性综述,中国大陆的HBsAg流行率从1957-89年的14.0%下降到了1990-2013年的5.4%。目前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%-6%。
肝炎如何防治?
不同病毒引发的肝炎,其传播途径和感染后的临床过程不同。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传播疾病,可以通过污染的手、食物或水传播;乙肝、丙肝和丁肝则主要通过母婴、性和输血传播。 在中国大陆,HCV感染的主要途径包括输注受污染的血液制品、侵入性医疗措施和使用注射药物。而自强制对血液制品进行HCV筛查以来,输血感染已明显减少(在北京,1992年以前输血导致的新感染比例为84.2%,2004年以后则为14.3%)。 对病毒性肝炎要尽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隔离、早报告、早治疗及早处理。